【48812】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23)“我们宁愿脱层皮也要让群众脱真贫”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中欧体育

【48812】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23)“我们宁愿脱层皮也要让群众脱真贫”

2024-06-23 中欧体育
详细介绍:

  走进重庆市万州区龙驹镇,绕山公路像一条条飘带,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中;栋栋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星星点点座落在青山绿水里;成片成片的优质水果透出浓浓的清香;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底的19.39%下降到现在的0.3%……

  龙驹镇是重庆市十八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如今旧貌换新颜,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梦想再也不是神话。

  “我们宁愿脱层皮,也要让群众脱真贫!”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一名名党员干部关键时刻站了出来,将铿锵的誓言化作无声胜有声的行动,让一面面旗帜高高飘扬在崇山峻岭之中,是那样的鲜艳、绚丽。

  几年前,万州区城管局的干部陈奔和工作队队员背着铺盖卷来到了太吉村,从此就和这里的村民结下良缘。他花了一周时间,在几十平方公里的山岭间转了一圈,深度贫困落后的面貌令他心酸不已。

  “组织派我来太吉村任,这里就是我的家,群众不脱贫,我就不回城。” 村党员会上,陈奔承诺道。

  已是五十出头的人了,参加工作后,从没在村里住过十天半月,而陈奔这次在太吉村一蹲下来,就是一两个星期,有时忙起来一两个月不回家。

  山间小道,田间地头,村民常常看见陈奔早出晚归的身影。每爬完一座山,他都会满头大汗,一晃两三年过去,那些爬了数遍的山,他都叫得出山名,说得出高度,住在山上的人他也大都喊得出姓名。

  本来生活就捉襟见肘的贫困户钟玉琴丈夫惨遭车祸,不幸离开人世,让她眼前蒙上一片阴影。那段时间,她常常坐着发呆,看着家门前流淌的磨刀溪水。

  面对因伤痛而低沉的钟玉琴,陈奔心急如焚,一连几个月走进她家安抚她,让她逐渐从悲痛中爬了出来。

  以前钟玉琴和丈夫建了个不足50平方的猪圈,进进出出要过河到南岸,运输很不方便,成本也增加了。陈奔支持她从北岸搬到南岸,为她定规划,选场地,办手续.....

  不到3个月,一个占地500平方的标准养猪场拔地而起,二十头母猪入栏了,当年就赚了二十多万元。

  当然,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也不乏巾帼不让须眉的佳线年,时任万州区公路局财会科科长的邓雪梅任分水村,她生长在县城,从没在乡村生活过。当组织一声召唤,面对正在读高中的女儿,她却没推迟,接受了这一使命。

  每天晚上,邓雪梅都住在村便民服务中心里。山野里夏天的蚊虫嗡嗡嗡地满屋飞,时不时会突然飞过来叮她的脸,被叮醒后,她又拿出放在枕边的风油精抹上。

  在狭窄的厕所洗澡,不像城里的住房封闭,风打在窗户上,呼呼呼地响。三顿饭在便民服务中心对面的房间吃,大风一起,泥灰就从破旧的门缝吹到饭桌上。

  刚去的那一段时间,邓雪梅真不习惯。但她深知不是来享受的,她暗下决心,要来一次脱胎换骨,放下城市女孩的娇气,融入群众。

  邓雪梅和其它女孩一样,喜欢穿裙子,觉得裙子就是女孩的风度、气质、美丽。在这里,她一改往日的爱美之心,哪怕到了三伏天,也要把裙子、高跟鞋锁进衣柜,套上长筒裤,穿上平跟鞋,忍耐着酷热,穿梭在荆棘丛生和蚊虫乱飞的山路上。

  但令她欣慰的是,几年下来她看到了希望,分水村公路已四通八达,贫困户C、D级危房全都换成了新楼房,那满山满坡的脆李挂上枝头,煞是可爱。

  在向东村,村民们记住了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来自重庆市环境卫生事务中心的姚茂瑜。2017年,他肩负着的重托,整装出发,踏上了向东村这片热土。向东村距万州城区近百公里,进村公路又陡又窄,弯道又大,小车颠簸了一个半小时,抖得骨头仿佛要散架,可他睡了一觉,第二天就投入了帮扶工作。

  听说广西百香果经济价值可观,于是,姚茂瑜领着村干部考察回来,引进业主栽下了苗子。一连几个月,他扑在百香果园的培植上,回重庆主城家的次数稀疏了,直到累累果实挂满枝头,喜获丰收,他担忧的心才踏实下来。

  龙驹镇16个村、5个社区都有一名,由市里或区里派驻,的扶贫故事已在龙驹众多群众中口口相传。

  幅员面积8.1平方公里的梧桐村平均海拔800米以上,斜坡度达75%,不仅地处偏远,还地无三亩平,出门就上岭,要想在这穷乡僻壤走出一条致富路,可谓十分艰难。

  村党支部书记郎定高吃苦耐劳,家里种养结合,每年都有不小的收入,带动不少村民也搞起了种养业,可村里仍有98户贫困户没脱贫。

  “光顾自己富,不带领群众富,就不是好干部!”当脱贫攻坚战在梧桐村打响,惠民政策、资金、项目倾斜下来,上级又派来了得力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郎定高一时激动起来。

  尽管儿孙满堂,郎定高却仍怀揣着他那沉甸甸的愿望,把所有心思放在修路、建塘、改造农网、培植产业等攻坚战场上,简直成了脱贫的勇士,忙得走路生风。长时间超负荷运转让他累倒在寒冬里,他在村卫生室打了吊针稍有好转,又不顾医生劝阻,白天挨家挨户宣传发动,不厌其烦地协调中药材产业土地流转。

  原本壮实的身体瘦了,脸晒黑了,脚上的老茧厚了,可曾经产业高质量发展几乎为零的梧桐村在短短几年内竟拥有了中药材、芦花鸡、生态猪等12个产业,不仅让贫困户迈上了脱贫路,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突破四十万元大关。郎定高又会心地笑了。

  龙驹镇东北部的玉合村方圆有14平方公里,如何让这个贫困村打赢脱贫攻坚战?村党支部书记张朝均始终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畅通了进村公路后,张朝均又马不停蹄地寻找支柱产业,成立了李子合作社。可由于一时期缺乏管护经费,再加上李子又要三年才能见效,一些村民失去了信心,要砍掉李子树种庄稼。于是他开始挨家挨户劝说,一次说不通,说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终究做通了所有人的思想,保住了李子园。紧接着他又成功引回外出创业人员投资打造300亩示范园。

  2019年,李子园初次挂果就有了可观收入,村民尝到了甜头,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高涨起来。在发展李子产业时,

  还争取区林业局支持村里种植了907亩油橄榄,让村民又多了一条致富路。不怕村里产业多,就怕产业没收益。玉合村及周边山村红薯产量大,收益却低,

  思考如何把红薯变成村民的“金娃娃”,多方奔走,软磨硬泡,张朝均感动了致富能手杨飞,在村里成立了乡下香农业研发企业,一个红薯粉加工厂在山野里冒了烟,一下子就带动村民种植红薯1500余亩。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岭上村党支部书记闫正伟也忙得不亦乐乎,他默默无闻地用他那脚步丈量着一方山水,靠他那口舌“滋润”出一个个绿色产业,凭他那热情温暖着一地村民的心坎,村里流转土地已达到2000多亩,中药材、猕猴桃等8个产业风生水起,成了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新希望。

  龙驹镇16个村、5个社区近百名干部没有懈怠、观望,而是无怨无悔地投身大决战,无私奉献着。

  这又是一个贫困村的致富带头人,他就是灯台村脱下白大褂、架起致富桥的专干林森。

  从卫校毕业后,林森在镇上开了一家诊所,有了积蓄,又回到灯台村养殖黑山羊,赚了一把。伴随脱贫攻坚战嘹亮的号角,他主动带动28户贫困群众养羊致富,向每户无偿提供4到5只山羊,待羊出栏时,以20元一斤的价格保底回收。

  以前,一外地人在村里流转土地搞起了蔬菜大棚,由于经营不善,就不辞而别。望着荒废了近三年的大棚,林森默默发誓,一定要想办法让大棚起死回生,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说干就干,林森毫不犹豫地与另外几名干部出资入股,筹集了40万元启动资金,成立了智富森华农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出优质食用磨菇菌,从而救活了大棚。

  林森一下班,就走进大棚,打捆,包装,运货,或奔赴城区拓展销售市场,与城区多家商场建立起稳定的销售网络。2019年,合作社产值近百万元,让12户贫困户年户均务工收入2万多元。

  在林森倡导和监管下,村里又搞起了西瓜、辣椒等大棚产业,线上线下向消费的人提供绿色环保食品,让全村125户贫困户都燃起了致富奔小康的火焰。

  一次,幸巧走村入户,途中不慎摔了跟斗,皮肉擦破了,她爬起来拍掉身上的泥土,又继续朝前走。

  “我结识了扶贫,从事了扶贫,这也是我人生的财富。”当看到村干部骑着摩托车顶着草帽一遍遍进山入户,当看到夜晚办公楼亮着的一盏盏明灯,当看到贫困户年底产业分红笑颜如花时,她就会感叹。

  除了选派的,上级组织还为龙驹镇每一个村和社区从市、区、镇三级有关部门选派了3至5名工作队员。他们也长年累月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和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丛木村村民遇到了揪心事、烦心事,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远,来自万州区区委组织部的驻村工作队队员胡森总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巴心巴肠协调解决,当地乡亲称他为“第二书记”。

  村民李福安常年卧病在床,胡森隔三岔五就要跋山涉水四五公里去他家里看看。一次,他站在李福安床前,发现李福安睡的那张床不透气,身上捂出了疹子,家人护理也不方便。他四处联系,为李福安找到了一张医用的升降床,从城里运往村里,再请人送到了他家。

  “我们是党员,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必须带好头。”当龙驹镇村党组织和帮扶机关党组织集合令一发出,这豪迈的声音持续在龙驹镇回响。近两千名党员干部集合在党旗下,或参加党员攻坚班、党员突击队,或参加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园,引领贫困群众朝着共同致富的目标奋进。

  马书田二十岁就外出宏福村闯荡,后来成立了钻探勘测公司,年收入近2000万元。他十分感谢党的好政策,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加入了中国。

  脱贫攻坚战的火焰在龙驹镇熊熊燃起,马书田想到了贫困的乡亲,毅然返回家乡,依托当地丰富的青杠木资源,投资150万元,办起了青杠黑木耳生产车间。

  一体化全自动包装设备、全自动接种设备、风干房、发酵场、厂房、冷藏库等生产加工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使70余户建卡贫困户和12户低保、残疾户年人均增收15000元。

  在龙溪村,党员轮值参事、示范带动,已成为常态,他们带头发展产业,带头协调解决难题,带头整治院落……那三千亩绿油油的茶园里,流下了党员们挥洒的汗水。一个个党员谱写了一曲曲脱贫攻坚的时代壮歌,他们的名字写在了青山绿水中,贴在了群众心坎上,刻在了史册里。

·    网页首页    ·    关于我们   · ·    中欧体育   · ·    案例展示   · ·    新闻资讯   · ·    联系我们   ·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