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牛皮,怎么变成一张凳子?这两个物件看似不要紧,然而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水富村手工人林进光的手中,它们被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颇受欢迎的工艺品——牛皮凳。2023年,昌江黎族牛皮凳制造技艺当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林进光家里,一眼就看到堆积着的几十个大小不一的牛皮凳。上窄下宽的圆柱体,有高、矮两种,据林进光介绍,矮的是传统形状,高约25厘米;高的一般高43厘米。“咱们手工做的,不一定每个都那么精准,也和资料有关。”林进光说。
他所说的资料是藤条和木框,其间木框要用大山深处一种黎语称为“赛胜”的乔木资料剥皮剖开后制成。直径约2厘米的粗藤条折成均匀等分,用细藤条紧紧环绕连接在箍成圆形的木框上,藤条与木框构成安定的三角形状,一张牛皮凳的根本结构就完成了,再接着,便是牛皮部分。
一张牛皮撑开来,依据圆木框口径进行切开,用凿子在牛皮边际凿口,放到凳面固定后倒持牛皮凳,浸泡到沸水中,把牛毛全部刮除。为了让牛皮成型且愈加经用,要将牛皮放在阳光下暴晒至定型。最终一步,用电钻在牛皮上按固定间隔钻圆孔,再用整根的细藤条穿插织造,固定凳面、美化外观。
“曾经没有东西,要费很大力气拉扯牛皮,凿洞钻孔也很费力,现在有了现代化的东西,比曾经轻松多了。”林进光说,有了钻机、固定带等东西的加持,制造功率提升了,需求的时刻也缩短了,制造周期从一个星期缩短至一天。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牛皮凳是当地大众自家运用的“传家宝”。“曾经咱们住在王下乡,那时候,连张凳子都没有,便因地制宜,用牛皮和藤做了一张牛皮凳。”2003年,昌江探究“生态移民”形式,将方位偏远、条件艰苦的王下乡牙迫村整村搬迁至石碌镇水富村。日子好起来了,牛皮凳的制造技艺却没有丢——当村里有了游客,远道而来的客人对颇具当地风情的牛皮凳“一见钟情”时,牛皮凳逐步从家用变成了产品。
“假如客户想要桌子,我就给他们做大尺度的桌子。想要小一点的凳子,我也能依据他们的要求来做。”林进光说,许多顾客早早就下了订单,他就会依据顾客的要求来定制。
2021年,为维护传承牛皮凳制造技艺,拓展乡民增收途径,水富村在县里的鼓舞扶持下建起了牛皮凳传习所。现在,娴熟制造牛皮凳的乡民有30多人,一年可制造1000多张牛皮凳,总价值约20万元。就拿林进光一家来说,两年前,小儿子林庆飞退伍返乡,也跟着林进光学起了牛皮凳制造手工。“我的技能尽管还比不上我爸,但我能够在网上出售牛皮凳,卖得比他多,销路比他宽。”林庆飞笑着说。
春赏木棉红系列旅行文化活动、“三月三”活动、2023消博会时装周……在昌江政府的大力推广下,来自大山的牛皮凳走向了更大的舞台,远销全国各地。“牛皮凳十分有民族特色,也能够登‘大雅之堂’,”昌江文化馆馆长郭宏明说,“咱们将持续厚实做好非遗项目维护,传承和合理规划使用作业,为助力村庄复兴和文旅交融高水平开展奉献非遗力气。”
人民日报社概略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协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维护联络咱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